一 邦国时代
中国崛起
统一战线
华夏文明圈
智者千虑
变法与争鸣
二 帝国之初
帝国的前夜
秦之误
汉之兴
三国与魏晋
南朝与北朝
三 与定型
兴衰隋唐
成败两宋
集权再集权
另一条线索
当惊世界殊
四 问苍茫大地
宇宙与天下
天的多重身份
尊儒得失
德治与官治
半步之遥
附录 文明的起始与国家的形态
后记
一 邦国时代
中国崛起
大约3700年前,早的"中国"在洛阳盆地崛起。
她的考古学名字,叫"二里头遗址"。
毫无疑问,这处不知原本姓甚名谁的聚落,并不是中华大地上早的城市,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。考古学家在那里惊喜地发现了诸多的前所未有,包括但不限于:
早的城市干道网;
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:
早的绿松石器作坊;
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和青铜礼乐器群。
当然还有早的宫城、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、大型多进院落和四合院式的宫室建筑。尤其是那坐北朝南封闭式结构的宫室,简直就像后世宫城或皇城的直系祖先。
当然,更早的"祖先"还有淮阳平粮台遗址。
这个城址四四方方,方向接近正南正北。城不大,却也外有护城河,内有建筑物,以及迄今为止所能知道之早的公共排水设施。南北城墙的中段还各有城门一座,其连接线基本上纵向中分城址,可以说已经很有些中轴线意味。后来考古学家又发现了西门,没准将来还能发现东门。
如此方正讲究的城址在中华史早期虽属罕见,却"吾道不孤"地成为后世的楷模。二里头宫城是它的升级版,明清紫禁城则是豪华版,只不过正方形变成了长方形。
而且,紫禁城也是四个门。
不难看出,三者有着惊人的相似--
平粮台:接近磁北,正方形,长宽各185米。
二里头:接近磁北,长方形,长360米,宽290米。
紫禁城:正南正北,长方形,长960米,宽760米。
就是说,二里头宫城和北京紫禁城都是矩形,长宽比例也都大约5比4,后者的面积差不多是前者的七倍。
这里面,难道没有什么在一脉相承?
有。方正规矩,中轴对称,坐北朝南。
也许,还要再加土木建筑和封闭式结构。
那么,这是偶然的吗?
恐怕不。
有两点似乎可以确定:如此执着地追求方正规矩和中轴对称,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,甚至在中国早期也多半出自中原地区。这当然与地理环境有关,但是有条件不等于必须如此,执着追求的背后也必有理念和想法。
可惜平粮台人和二里头人怎么想,已经无从得知。他们或许有情,或许无意,还可能在有意无意之间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建中立极,在秦汉帝国之前便已是天下共识。
这个观念表现于城市规划和建筑,则是--
择天下之中而立国。
择国之中而立宫。
择宫之中而立庙。
庙(廟),广(读如眼,屋脊)下是朝。
所以,庙就是宗庙和庙堂,宫则是宫城。宗庙和庙堂要建在宫城之中,宫城则要建在国之中。这里说的国,便只能是城市,或者城市国家,即一座城市加周边农村。城郭之内曰国,四境之内曰邦。这样的国家,就叫邦国。
邦国,都是"择国之中而立宫,择宫之中而立庙"的。
但,择"天下之中"立国的,只有一个。
她的名字,就叫"中国"。
西周初年青铜器"何尊"的铭文就说:
宅兹中国
意思是:就在这天下之中,建立中央之城。
这是目前所能知道的早文字记载和考古证据。
那么,这个有着文物为证的"中国"在哪里呢?
也在洛阳盆地,距离二里头遗址大约三十公里。
然而这咫尺之遥,却走了六七百年。
想当年邦国遍野,号称万邦。这当然并非实数,只不过极言其多。多则不足为奇,多则鱼龙混杂。毕竟,所有早期国家都只能从部落或部落联盟演变而来。万邦之中哪些已经成形,哪些尚在演变的进行时,也都很难界定。因此,无妨姑且以"方国"名之,或者叫族邦和酋邦(chiefdom)。
当然,姑且而已。
但,二里头都邑横空出世之后,便换了人间。
根本的变化是有了中心。也就是说,原本一盘散沙的方国围绕其中强大的一个形成共同体,共同体的核心即为中央之邦。这个中央之邦并非秦汉以后的中央政府,与其他国家或部落也没有上下级关系,毋宁说是文化上的带头大哥或政治军事同盟的盟主,有学者称为"国上之国"。
于是,所谓"广域王权国家"诞生。
毫无疑问,这里说的"域"只是区域或地域,并非领土或国土。作为带头大哥或同盟盟主的国家无论叫什么,也都只是城市国家即邦国。但是,有了这个中央之邦,共同体和文明圈才得以形成。从此,圈内是邦国,圈外是方国。
作为核心的中央之邦,或许可以叫"王国"。
这就必须择天下之中而立国,或者将这个地方看成天下之中,就像"众星拱之"的北极星。建中立极的观念会逐渐成为共识也不奇怪,因为非如此不足以谓之"中国"。
中国崛起,华夏文明开始大放异彩。
|
|
|
|